转自公众号眠眠冰室(ID:mian013),作者:眠眠,转载已获授权。

时下热映的影片《无问西东》,是为了纪念清华大学成立100年的。影片讲述了出自清华大学四个不同时代的一些对青春充满期待的年轻人,在时代变革的大趋势下,一路前行,寻找自我的故事。

电影的片名正是来源自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段: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孰绍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在影片中,很大篇幅描写了西南联大当年的场景,让我们不由得再次重温起八十年前的那段悲壮的高校西迁的历史。

01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了达到彻底摧毁中华民族的目的,日寇有计划地对中国的高校进行了疯狂的破坏摧毁。日军占领天津后,第二天就出动飞机大炮轰炸南开大学,还将幸存的校舍浇上汽油,放火烧毁,整个南开校园成为废墟,就连中小学部也被夷为平地。

据统计,从平津陷落到1938年8月,中国的108所高等学校,绝大部分遭到日军轰炸破坏,其中10所完全被破坏,25所院校因此被迫停办。北京大学珍贵的藏书陷入敌寇之手,清华大学没有来得及运走的20多万册图书,也惨遭洗劫。地处南方的中山大学未能迁移而损失的图书、仪器和标本等也多达600多箱。

展开全文

为了抢救和保存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的命脉,地处东部地区的高校开始向中西部或者本省偏远地区迁移。在这场悲壮的高校大迁移中,有100所左右的高校进行了300多次搬迁。而西迁高校的目的地,主要位于四川和云南,这是因为大后方的地理优势。

02

事实上,早在1933年,国立中央大学的校长罗家伦就在一次演讲中分析了二战爆发的必然性,认为1935年到1940年之间,中日必有一战。1935年5月,他在对重庆进行了一番考察后认为,如若战争发生,这里是一个可守之处。

于是,回到南京,他就让学校总务处赶制了900个大木箱,以便日后学校搬迁时用。七七事变发生后,8月罗家伦就紧急通知,让正在度暑假的学生立即返校,宣布学校全部迁移去重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英明的决策。

▲罗家伦

作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系科设置最齐全的第一高等学府,中央大学能搬的东西几乎全部搬走:图书、仪器,三架飞机也拆卸成部件装箱,甚至医学院泡在防腐剂中的20多具供解剖用的尸体,农学院从国外引进的珍贵牲畜等等,全都装进木箱。先运往汉口,再从水路溯江西上,最终运到重庆。师生们历经几个月的艰辛奔波,终于到达了大后方重庆。

后来,中央大学畜牧场的几个职工,将农学院没有来得及运走的良种畜禽装在笼子里,放在牛背上,然后驱赶牛羊等牲畜徒步离开南京。他们一路风餐露宿,辗转跋涉数千公里,用了几乎一年的时间才到达重庆校区。当校长罗家伦在校门口看到他们时,感动得不禁热泪盈眶。后来罗家伦在《抗战时期中大的迁校》一文中写道:“……赶牛的人更是须发蓬松,好像苏武塞外归来一般。我的感情振动得不可言状,就是看见牛羊亦几乎像看见亲人一样,要向前去与之拥抱。”

1937年12月1日,中央大学在重庆沙坪坝新址正式开课,成为第一个复课的西迁高校。后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曾感慨:“抗战开始后,有两所大学都弄得精光,南开大学被日本飞机炸得精光,中央大学却搬得精光。”当年南开大学财产损失巨大,几乎为全国高校战争中损失的十分之一。

03

随着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更多的东部高校西迁。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迁入重庆,武汉大学内迁四川乐山,浙大迁到贵州遵义湄潭县。还有一部分大学迁往西北几省。同济大学更是坎坷,经过三年流离、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浙、赣、桂、滇等地,直至1940年落脚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

整个抗战时期,迁入重庆的高校有30多所,使得抗战后期重庆的高校数量全国第一。正如影片中展现出的那样,这些内迁的学校,生活环境和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学校往往以宗祠和庙宇做校舍,房屋破旧不算,卫生情况也堪忧,师生们有时甚至不得不以糙米稀饭充饥。

可是最大的威胁却是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许多学校常常在黎明前上课,早晨雾散时就要准备躲避空袭。考试的试卷也要准备几套,考试中遇到日本飞机空袭,学生们就停止考试躲进防空洞,警报解除后,再次走进考场,另发试卷继续开始。影片中那段师生们躲避空袭,在山沟里因陋就简,坚持上课的情景也是这种经历的写照。

然而就是在如此困难而危险的情况下,各高校依然十分注重教学质量和学科的建设。许多最著名的学者和社会精英走上课堂,为学生们传授知识,答疑解惑。学生们也是充满学习热情,为了中国的明天发奋苦读。

有复旦大学学生的回忆录中描述:“太阳刚刚上升,沿嘉陵江的斜坡上就已经散坐着三五成群的同学在学习了,有的则坐在沿江的茶馆内备课,或争辩着国内外大事。”就如罗家伦当年所说:敌人可以炸毁的是我们的物质,炸不毁的是我们的意志。炸得毁的是我们的物质,炸不毁的是我们建设的经验。

抗战时期,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无数在校大学生投笔从戎,走上抗日战场杀敌报国。

04

1937年7月底,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的8000多学生前往湖南长沙,在岳麓山下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随着日寇将战火逼近武汉,开学仅4个月的临时大学又被迫再次西迁,去往离开战区较远,交通相对方便,局势比较安全的云南昆明。在当年的昆明城西北,如今的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建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当时师生们从水陆两路奔赴昆明,在陆路有一支200多学生的队伍,在闻一多、曾昭抡等老师带领下,组成“湘黔滇旅行团”,翻山越岭,徒步走到昆明。近70天的旅程,他们沿途还进行地质考察,采集民风。

西南联合大学成立后,设立文、理、工、法商和师范5个学院,共26个系,两个专修科。学校设立了校务委员会和教授会。作为权力管理机构的校务委员会的委员们由教授会民主推荐产生,而校委会的常委是三位原来的校长: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影片中祖峰扮演的那位),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梅贻琦

西三一大学怎么样  西三一大学

按照原先的规定,校委会的主席(也就是联合大学的校长)由三位常委轮流担任。但是蒋梦麟和张伯苓两位在推举梅贻琦担任首届主席后,为了保持校长责任制的权威,都离开昆明转入重庆国民政府任职。所以此后联大的校长一直是梅贻琦一人担任。

与在重庆的西迁高校一样,西南联大的办学条件也是十分艰苦的,在影片中,为了真实地再现当年的场景,复原了宿舍的土墙和茅草屋顶,还有那铁皮屋顶的教室等等。如今昆明的西南联大旧址中,还保留着一排茅草顶的教室,木窗格,土坯墙,非常简陋。可是别小看了这土坯教室,它竟然是出自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位建筑大师之手。

▲西南联大旧址复原

当年来到昆明,借住在尼姑庵中的梁思成夫妇受梅贻琦校长委托,设计联大校舍。两人花了一个月时间,拿出一个气派的方案。可是立刻被否定了,原因是联大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后来设计方案一改再改,校舍从高楼变成了平房,砖墙变成了土墙。当第五稿拿出时,学校建设长无可奈何地告诉梁思成,校委会决定除了图书馆和实验室屋顶使用青瓦,教室屋顶用铁皮,其它建筑统统覆盖茅草。

梁思成觉得不可思议,来到梅贻琦那里责问:你们知道不知道农民盖一间茅草房用多少木料?你给的木料连盖标准的茅草房都不够。梅贻琦叹道:国难当头,用茅草建大学是不得已而为之。只有靠你们搞土木建筑的想办法了。几个月后,一排排低矮的草房出现在联大的校园里。

小编在昆明旅游时,曾经特意去参观过西南联大旧址。进入那保留下来的铁皮顶教室,在狭长的教室中放着几列右侧带有一个宽阔扶手的椅子,但是没有课桌。据说是为了节约做课桌的经费,同时也为了节约教室里的空间。学生们可以在椅子的扶手上写字、记笔记。这种椅子还有个传神的外号叫“火腿椅”。

影片里,在大雨中,学生们因为雨声太响而听不清老师的讲课,老师只好在黑板上写了“静坐听雨”四个字,这个情节也是有出处的。云南是个多雨的地方,遇到雨季,铁皮屋顶少不了雨声叮当作响的骚扰,课堂里只剩下“风声,雨声,声声入耳”。所以就有教授对同学们说:“咱们就停课赏雨吧。”

05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对战时的教育还是非常重视的,投入了仅次于军费的财力。1939年起,国民政府教育部认为“抗战建国正在迈进之际,学术研究需要尤大”,从政策和经费方面支持大学成立研究所,招收研究生,费用基本由中央政府负担。

大学师生的生活待遇也优于其他公务人员。为了解决内迁学生的生活问题,教育部宣布一律免除学费、提供住宿,先后采取了贷金制度和公费制度,不让学生流失。当时西南联大的学生还提供免费的午餐。有困难的还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

可是由于日军的封锁,大后方物价飞涨,师生们还是倍受战乱之苦。教授们想出各种方法来维持全家的生计,有的典当衣物、做兼职挣钱。闻一多先生有金石的功底,于是挂牌治印。物理学家赵忠尧教授去乡下制造肥皂贴补家用。

校长梅贻琦的夫人韩咏华还联络了几位教授夫人一起,自作糕点挎着篮子拿到糕点店去寄卖。联大师生们深为梅夫人的坚韧精神感动,将这糕点取名为“定胜糕”,意思为抗战一定胜利。

▲西南联大时期的闻一多

对于联大师生们最大的威胁,当然还是日寇的轰炸,师生们经受着生死的考验。一次,日军飞机来空袭,投下百余枚炸弹。炸弹把梅贻琦的办公室和旁边一座宿舍炸塌了。华罗庚的家也被炸毁了,所幸他不在家,而是去了防空洞。

可是防空洞也被震塌了,华教授半截被埋在土中。因为此时土层特别紧,又不能用工具,大家硬是用手刨,才把他解救出来。华罗庚一家六口一时却无家可归。这时,闻一多先生出手相助,将罗家接来与闻家八口人挤到一起,暂时栖身。

06

从1941年秋天起,日寇的飞机来得少了。天空出现了一架架画着鲨鱼牙齿的中国空军的飞机,美国空军志愿队在陈纳德将军的率领下进驻昆明巫家坝机场。影片中,在西南联大学生中招募飞行员的美军教官,原型就是陈纳德。有了他的保护,日寇再也不能在昆明上空为所欲为了。

▲陈纳德

为了配合盟军作战,1943年10月,国民政府征召大学四年级的男生入伍为美军当翻译。1940年入学的西南联大834名学生全部参加了远征军,奔赴抗日前线。其中,就有梅贻琦校长的独生子梅祖彦,女儿梅祖彤和侄子梅祖培。

而在影片《无问西东》中,后来参加空军飞虎队成为飞行员的沈光耀,也是有人物原型的。他名叫沈崇诲,1911年出生于湖北武昌,祖籍南京。他的父亲沈家彝是中国著名的大法官,曾任上海特别市高等法院院长。

▲真实的空军英雄沈崇诲,颜值完全不输王力宏

沈崇诲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32年7月毕业后又考入中央航校第三期。毕业后曾留校任飞行教官。后来调任空军第二大队第九中队分队长。

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一天他奉命随大队驾机轰炸上海白龙港海面的日寇军舰,不料飞机突发故障,尾部冒出浓烟,速度减慢,脱离战斗队形,难以返回基地。他与同机的陈锡纯毅然放弃了跳伞逃生,对准一艘日本军舰快速俯冲下去,与日舰同归于尽,英勇殉国,年仅27岁。

如今,沈崇诲安葬在南京紫金山北麓的航空烈士公墓中,公墓里的黑色花岗岩石碑上,镌刻着自淞沪抗战至1945年9月间,牺牲的中苏美韩四国抗日航空烈士3300多人,其中有中国空军870人,包括当时同机的陈锡纯。他们和沈崇诲一样都很年轻,都是那个时代的俊杰。

西三一大学怎么样  西三一大学

07

西南联大在昆明存在了8年,300多个教授在这里执教过。吴大猷、周培源、梁思成、陈省身、吴有训、华罗庚、叶企孙……;文科类则有朱自清、陈寅恪、钱穆、吴宓、沈从文、闻一多、钱钟书,冯友兰……可谓大师云集。

日本侵略者给中国的文化教育带来巨大的损害,但是它不但没能彻底摧垮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反而激发起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自立自强的民族意识。表现出的民族精神正如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

在那个时期,迁移西部的中国高校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许多毕业生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栋梁。他们中有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有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朱光亚、邓稼先、任新民、黄纬禄等人。

在那段时期,中大、联大等所有迁往西部高校的毕业生中产生的各类人才难以计数。仅就西南联大一校而言,有人统计,在全部3800多名毕业生中出了170多位两院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

在影片《无问西东》的结尾,屏幕上出现了众多近现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体现过那个时代的风骨。这里,小编也套用影片中的一句台词作为文章的结尾:这个世界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内心发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来源:眠眠冰室(ID:mian013)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已获公众号眠眠冰室授权,若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