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的学名是耵聍(dīng níng),为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一种油脂,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黄色素,还含有少量水分和钾、钠等元素。耵聍产生后一段时间,会随着水分挥发变成干片状,也可能是黏稠状,即“油状耵聍”,均属正常。
一般来说,耳屎是会随着人体的移动、咳嗽、咀嚼等动作自己排出来的,并不会堵塞耳道,也不会影响听力。建议大家不要把掏耳朵当成习惯,也不要轻易尝试街边的掏耳朵体验。
经常自行掏耳朵的话可造成外耳道皮肤受损,引发外耳道炎,出现疼痛,严重时会流脓。掏耳朵过深,可能会伤及鼓膜,出现鼓膜穿孔,引起中耳炎。另外,用棉签掏耳朵时,棉花纤维会不断在耳道内聚集,时间久了会导致局部溃烂,引起耳后颅骨的感染。
耵聍的保护作用
而且,这种看着恶心听着也有点恶心的小东西,对我们的耳朵其实是有保护作用的:
1.抗菌:耵聍含有丰富的脂肪酸,能在耳道皮肤表面筑起一层酸性膜,使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下,可起到轻度抗菌作用,保护外耳道免受感染。
2.保温、保湿:耵聍可帮助耳道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不让耳道内的皮肤过于干燥。
3.防异物入侵:耳道皮肤的细毛被耵聍中的油脂滋润,可阻挡外界灰尘、防止异物和小昆虫侵犯鼓膜。
4.防噪:耵聍的存在客观上缓冲了传入耳中的声波,避免耳膜被噪音或剧烈的声响所震伤。
自己掏耳朵看不到解剖结构,只能盲掏,掏耳朵的效果不好,也容易误伤,其他人替你掏耳朵也需要很好的光线才能看清耳道里面的情况。
尤其注意,对于婴儿和小宝宝,由于耳道较狭窄,力度掌握不好更容易损伤,父母尽量不要为小孩子掏耳朵。
但如果你是油性耵聍,相对不容易排出,长期积累可能导致耵聍栓塞,出现听力下降、耳鸣、耳痛的情况,这种情况还是建到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医生会用专业办法将栓塞的耵聍取出。
这样软化耵聍
外耳道耵聍栓塞患者,其耵聍栓多系逐渐形成,局部已适应其存在,平时多无自觉症状,一旦因外耳道灌水或局部刺激导致炎症疼痛才去门诊。以往用3%-5%苏打水作耵聍软化剂,滴后使耵聍膨胀发酵,常使其成渣状,在取出时, 费时较多又不易将碎屑取尽,因此不得不作外耳道冲洗,给患者带来局部不适,并增加感染机会,操作也比较麻烦。
近十年来 , 耳鼻喉科多已改用2%碘甘油代替苏打水滴耳,有软化耵聍和消炎作用,耵聍被软化后仍有韧性和粘性,易被整个地取出。碘甘油对同时并发有外耳道炎症者尤为适用。过去常需先行消除炎症再取耵聍,使疗程延长。改用碘甘油则可软化和消炎并举 , 可明显地缩短病程。
发布评论